寶可夢都愛它? 老舊裝置的重生之路 | 聖僑資訊

翻轉行銷 黃詩宜 2016-08-24

「給變電箱一個機會」、「花花隔離變電箱」、「超強無敵山景變電箱」、「苗栗少數有彩繪的變電箱」有在玩POKEMON的朋友們,看到這些名稱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啊?

跟著人群在各個地方踩點的同時,你有細心留意過那些作為補給站的地標嗎?如果有的話,你應該也會好奇哪來那麼多奇怪的名字,而且更令人匪疑所思的是「為什麼寶可夢那麼愛變電箱啊?」

傳承的地標 遊戲商延續4年的舖梗之路

關於寶可夢的前身《Ingress》,已經有許多的相關報導,因此這裡直接說明變電箱地標的由來。

《Ingress》與《Pokémon GO》同為任天堂與遊戲開發商Niantic Labs合作所開發的AR擴增實境遊戲,在2012年發表後下載數累計超過5,000萬,雖遠不及寶可夢的記錄,但也算是獲得很大的成績。這款遊戲是以Google maps中的真實場景為基礎建置的,所以遊戲中的「Portal(入口)」其實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地標,在當時為了能與現實環境進一步結合,遊戲商開放讓玩家自己設置特色地標並加以命名,可以設置的地點包含噴泉、公共藝術、圖書館、水塔、廟宇、壁畫、特色建築以及本章重點討論的變電箱等。

遊戲的初衷是希望可以透過這個遊戲,讓玩家在遊玩的同時可以深入瞭解當地的人文特色。因此規定玩家必須拍攝實境照片讓NIA加以審核,而當時台灣通過機率最高的非變電箱莫屬,透過熱心玩家的傳播,大家開始積極尋找自宅附近的變電箱設置成Portal。

後來遊戲商在思考寶可夢的遊戲玩法時,為了完整重現遊戲的世界觀,沿用了《Ingress》的架構,把遊戲中的道館、滿地跑的神奇寶貝與現實地標做結合,現今最受歡迎的社群手遊就此誕生。

寶可夢-變電箱

▲美麗又獨特的補給站 變電箱
(圖片取自中時電子報)

裝置再造 設計之都計畫

其實變電箱之所以會通過審核標準,很大的可能在於它的特色彩繪符合審核單位「固定擺放的藝術品」標準,而這就要歸功於台電所規劃的「變電箱彩繪計畫」,透過繪師的巧手設計,讓原本老舊不被喜愛的裝置,一躍成為大人小孩看了都會喜歡的街頭藝術,它改變的不僅是外觀,同時也成為整體社區環境營造的功臣。

近年來台灣一直朝著成為世界文化之都的方向努力,因此各地方政府都開始積極進行社區美化和建物重生工作,同時也聘請專業級繪師和顧問,致力推廣城市美學。以著名的「台北市2016設計之都」計畫為例,自2012年以來北市政府即推出16項核心計畫,希望能將北市打造成一個充滿趣味、美感和友善的城市。其中「台北生活景觀改造計畫」也是在這個設計思考的基礎上開始著手公共藝術的設計。

在參考國際街頭彩繪案例後,許多專家開始提倡從小處著手,逐步改善環境空間,因此他們從2014年起推動變電箱彩繪工作,第一批改造行動由景澤創意執行,以大龍峒豐富的歷史為基礎,融合「在地性思考」保留這個城市最原始的風貌和它獨特的人文風情,這些傳承的痕跡透過裝置藝術加以留存,將城市最迷人的畫面定格在人們心裡。

變電箱設計 八佾舞

▲大龍峒變電箱繪製-八佾舞
(圖取自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而提到美學,就不能忽略色彩的概念,色彩是人們對都市的第一印象,也是當地生活的體現,如果觀察世界著名美學城市,定然會感受到他們如何以色彩建立都市的整體意識,不僅運用同色系繪製讓環境可以相互融合,同時也提高了都市的識別度,讓整體的視覺體驗更為完善。

2016設計之都計畫正是以此為目標,期待能藉由豐富的造型圖案與色彩間的調和帶動都市的美學教育,以變電箱改造為出發點,鼓勵民眾一同改造生活環境。北市文化局與台電合作,展開了為期510天的變電箱改造工作,希望能藉此讓民眾開始探討城市發展議體以及美化背後的設計涵意。

變電箱設計 北門變電箱

▲北門變電箱與周遭色彩融合 產生和諧氛圍
(圖取自台北生活景觀改造計畫網站)

這個計畫其實早已行之有年,但民眾對此一直抱持著正反兩面的意見,一方認為它可以帶動社區美化、另一方則認為這純粹是在浪費公帑根本看不到經濟效益,評論的兩極化加上缺乏規模性的宣傳活動,讓變電箱的藝術性長期被忽略,成為我們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寶成夢無疑就是變電箱價值提升路上的貴人,遊戲所引發的人潮讓它的地位跟著水漲船高,一夕之間從無名小卒變成人人追逐的焦點,不僅讓台灣人開始重視它的存在,甚至還將這個造型藝術推向國際,讓國外人士也驚嘆於這個充滿台灣味的變電箱文化。

借鑒國外藝術

周育如曾表示,世界上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皆是耗費很長一段時間在研究城市色彩,如日本透過法令嚴格規定民眾新建建築需考量與周邊環境的色彩相容性、大陸城市大連因靠近海港所以以藍色做為城市代表色、彩色國家印度四個城市皆有各自不同的都市色彩,相較於國外對色彩美學的著重,台灣的城市普遍缺乏美感設計,所幸近年來透過各界人士的努力,台灣也開始著手打造城市美學,並學習國外對於生活質感的堅持。

城市美學 鳩得浦Jophur

▲印度的藍色城市鳩得浦 Jophur 據聞藍色為僧侶層級代表色
(圖片取自零距離旅遊)

城市美學 加利福尼亞州

▲加利福尼亞州的書櫃變電箱 讓街道充滿書卷氣
(圖片取自生活童話)

城市美學 加利福尼亞州

▲美國舊金山市交通局委託藝術家MONA CARON繪製,將變電箱仿繪背景融入現實場景中
(圖取自MONA CARON)

結論

變電箱的改造無疑成為台灣景觀環境的一大亮點,但若深入研究其它國家的改造案例,可以發現國人對社區環境的整體營造仍缺乏共識,儘管寶可夢的熱潮讓這些隠藏在城市角落的無名英雄浮上檯面,但若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國人對生活品質的重視,讓民眾對自己生活的社區產生歸屬感,那麼投入再多的資源也於事無補。

抗爭衝突、貧富差距、勞工壓榨,種種因素長期醞釀之下,如今台灣已養成「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社會風氣,多了權勢、多了利益,卻忘了早年的純樸和溫熱的人情味,變電箱採繪執行以來衍生的許多偏激評論,究其原因,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出在國人的凝聚力不足,社會改變缺乏一種魄力、缺乏一個精神象徵去鼓勵民眾改變。

真正的都市改造,的確並不單只是繪製一個小小的變電箱,但改革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從小處著手,讓群眾可以一起參與改造的過程,才是整個設計之都計畫的核心。城市是人們一同生存的空間,它代表了我們的生活文化,讓國際可以一眼概觀國人的美學素養,城市美學需要長期的經營,更需要人們把概念傳達出去。唯有我們願意主動反思、自己動手參與環境改造,從心裡認同所處的環境,才能找回與這片土地溝通的力量。

  • 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