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擁有優秀導演與創意小組結合國內外專業行銷團隊,不僅掌握全球市場趨勢,更透過影像創意書寫,將您的需求化為眼前可見的高畫質影音饗宴。
我們透過電影級拍攝團隊,將「吸引力」幻化為注意力的領導者。讓動態影像的吸睛所在,除了市場趨勢的掌握,更在於獨具創意且無時空邊際的影像傳達,使觀看即如同親臨現場。
我們致力於開拓高空攝影的無限可能與創意性視野,齊備中台灣最優秀的空拍軟硬體設備及專業飛手,為您的影片帶來全新風貌與質感的大躍進。
我們曾為國內外近千家集團企業提供服務:如GINKO、THC、FRITZ JOU、RORZE、Chen Hsong Group、YOU JI、APEX、TPI、DAKONG、SAN YUNG、WALRUS、WELE、GRECO、VISCO VISION、Acelon、Sandolly、Unison Healthcare、DEX、Fu Yu Construction、KING TONY…
顛覆傳統工具車的思維,金統立正是以輕便、實用、好移動的全新樣貌,推出工具車系列產品,結合新型握把的開發,和各系列工具車結構的加強,期待創造每一次嶄新的工具體驗。
傾心尋覓領略質樸的味道,許久不散縈繞心頭的氣息,聚精展現細膩入微的作品,伸手觸及專精工藝的溫度,脈動時光存留文化的點滴,流逝的記憶和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都隨著追憶再一次回到眼前。
透過影像與旁白來陳述,結合配樂的鋪陳, 將場景設定於信鋐廠區實景拍攝,搭配高畫質素材剪輯, 並運用2D設計字幕強化信鋐產品、設備、優勢,創建屬於信鋐精神的象徵。
前方的海遼闊無邊,頂上的天廣闊無際,當我們站在這裡,我們始終記起,善良的人,莫忘在這片土地,遵循組先留下來的智慧與傳統,用最真誠的眼神與感恩的心,繼續累積而傳唱著屬於我們的文化。
以雄壯宏偉的氣勢帶入專業的生產設備 講訴宏全以垂直整合,專業代工全方位一條龍的服務, 全方位飲料包材及充填代工領導廠商, 展現領先同業獨特的雄厚實力。
從小熱愛唱歌的舞思愛,她的人生轉變從女孩到少女,再到現在多了母親的身分,都從未放棄過她的麥克風繼續唱歌,憑著一股對歌唱的熱忱在享受舞台,她認為「相信,就能離夢想越來越近」。
透過影像情感並結合專業與科技的實驗環境, 呈現出電信技術中心與科技生活、民眾產生不可缺乏的存在感 藉此認識技術中心的專業整合與設立; 每一項服務內容都為資通訊的專業運用與未來發展, 為願景與使命。
片頭以傳承專業敘術企業理念,進而帶入領先業界的自動化生產,整體的解決方案;嚴謹的檢測、提供具可靠且高精確度的產品;透過不斷的創新與精進,獲得客戶的認同與信賴。
呈現企業一貫追求蛻變的勇氣,整合單機技術, 開創數位智慧,邁向工業4.0的智能全自動工作站系統 為建構亞洲第一的智能工作站,為全球化客戶打造國際級的服務。
以圖像視覺展現沖床機台多面向的設計理念、一反沉重的既定印像,藉由活潑的幾何元素加上動態轉化;讓觀影者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中了解、肯定瑛瑜高速沖床的技術能力與設計用心。
楊逵(1906─1985)
本名楊貴,筆名楊逵、楊建文等,出生於臺南新化,1927年自日本返臺,投身文化運動與農民運動,1935年遷居臺中,至1985年辭世,總計入籍臺中五十年。1924年,負笈日本,半工半讀,進入日本大學文學藝能科夜間部就讀。1927年,響應「臺灣農民組合」召喚,束裝回臺,參與「臺灣農民組合」的組織化運動,並負責起草「臺灣農民組合第一次全島大會宣言」,列名十八位中央委員及五位常務委員之一。
國內職棒多項紀錄保持人⎯張泰山,回首自己若干年一路走來的棒球生涯,道出螢光幕後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鼓勵所有在逐夢路上的人們勇於挑戰並保持樂觀,將每一次的壓力轉換成前進的動力,揮出屬於自己人生中的全壘打。
呂赫若 (1914-1951年)
本名呂石堆,筆名呂赫若,生於日治台灣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今台中市潭子區),曾祖父原居桃園龍潭,後遷居台中。呂為活躍於台灣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的小說家,亦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稱。
咖啡王子-方政倫,從對咖啡製程一竅不通的狀態,到現在能夠開班教學傳授自身技術,當他體驗到咖啡人生的種種滋味後,他理解到「越往困難的方向做,回饋出來的風味最好」,成就屬於自己的咖啡王國。
每一個日以繼夜,每一次的努力和投入,是聖僑在整合行銷產業二十多年來所積累的熱情,聖僑不僅能為各產業塑造形象的展演,更能將創意結合網站、型錄等多種行銷模式,協助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孟瑤(1919─2000)
本名揚宗珍,湖北省漢口市人。1938年,舉家隨國民政府遷至重慶,入讀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常至國文系旁聽,深受古典文學薰陶。畢業後任教於中學。1949年來臺,定居臺中市,先後任教於臺中師範、國立師範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與中興大學,曾獲中華文藝獎、教育部文學獎、中山文藝獎、嘉新文藝獎。
編舞家-布拉瑞揚,從一位沒有舞蹈基礎的小男孩,經歷種種挫折後蛻變成長,到現在成立自己的舞團回饋社會,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全憑藉著他對舞蹈的熱愛及努力不懈的精神,使他朝著目標前進,成就夢想。
每一天的開始都有樂華的身影,在全球樂華科技提供各大產業優質的系統性服務及自動化解決方案,「以客為尊」是樂華二十年來的精神指標。無論未來的路在哪,樂華始終會堅持開發客戶所需要的一切,一同比肩同前行。
溝通是知識的一種傳遞,思考能凝聚成為淬鍊。聖僑整合行銷團隊,讓知識成為最有價值的創造,將行銷凝聚為真實的力量,讓您的所見遠而遼闊。在快速串流時代裡,引領趨勢的掌握,是聖僑資訊對所有客戶最專業的承諾。
陳千武(1922─2012)
本名陳武雄,另有筆名桓夫,南投名間人。1935年考入臺中一中,開始廣泛閱讀文學作品。1943年9月,擔任臺灣特別志願兵,參加太平洋戰爭,奉派至印尼群島作戰。終戰後,隨部隊參與印尼獨立戰爭,至1946年7月返臺,任職於林務局管理處行政。1958年開始以「桓夫」為筆名發表新詩。1964年與詩友同創《笠》詩刊,主編《詩展望》,任「亞洲現代詩集」編委。1976年任臺中市文化中心首任主任,並續任臺中市文英館館長,舉辦甚多國內外文學研討會與文化推廣活動,至1987年退休。1989年,被推選為臺灣筆會第二屆會長。1993年受邀參加「世界詩人大會」,獲頒詩人獎。
綠色能源科技-朱正永博士,從學生時期開始便不斷投入研究及實驗,過程中發現自己漸漸愛上研究事物為他帶來的新奇感,同時在不斷充實自己的狀況下也開拓了眼界,他鼓勵原住民孩童要以血統為驕傲,盡情展現自身特色,保持正面思考,因為這些都是築夢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來源。
微風輕拂的早晨,踩著輕快的步伐,開啟一場探尋視陽光學的旅程,視陽對品質的要求、對製程的嚴謹、對技術的追索,亦如滴管裡落下的藍色試劑,那般明亮、潔淨、清晰,這正象徵VISCO在光學及隱型眼鏡產業裡,盡力所要創造的完美。
楊念慈(1922─2015)
生於山東濟南市,國立西北師院國文系未畢業,即以學生身分入中央軍校受訓,服役期間曾於前線與游擊區參與作戰,經歷了九年軍旅生活。來臺後,1953年開始擔任教職,曾執教於中興大學、臺中一中、曉明女中。曾任《自由青年》編輯。早年曾出版散文集《狂花滿樹》,五○年代後即以小說創作為主,著有《殘荷》、《落日》、《陋巷之春》、《廢園舊事》、《黑牛與白蛇》、《風雪桃花渡》、《老樹濃蔭》、《犁子之子》、《薄薄酒》、《少年十五二十時》、《大地蒼茫》等。楊念慈的創作觀強調「讀下去有味道」,主張「要從內部熬練出來,不可取巧,不要畏懼材料粗糙」。
跨欄王子陳傑,從高中開始接觸田徑,對跨欄動作深深的著迷,雖然起步比別人晚,但他按照教練的課表徹底執行,強化心理素質在跑道上跟自己比賽,不怕失敗,努力為成功找方法。
絲絲縷縷取材自然,與大地共生的我們,心繫著每一吋土地和全球環境的發展。聚隆纖維不斷地締造創新,不僅為了紡織產業的全新未來,更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持續創造永續的自然環境。
孟東籬(1937─2009)
本名孟祥森,又名漆木朵、蔗杖、林喚光,河北省定興縣人。1948年隨父母來臺,落腳鳳山眷村。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碩士。1963至1978年間,先後任教於臺大、世界新專、花蓮師專。1979年,在東海別墅開設「大度山房」賣書,並在東海大學任教。1980年,與愛人隱居於花蓮鹽寮,親手搭建濱海茅屋,力行貼近自然的儉樸生活,也成為文友躲避塵囂的淨土。1985年,開始以「孟東籬」為名出版個人創作。1997年,遷居陽明山,澹泊獨居,大量翻譯環境保護、社會關懷之書籍。2009年病逝。
旅英畫家-優席夫,從年少時期在國內當歌手的不順遂,到後期決定遠至英國沉澱自己,過程中發現自己有繪畫這方面的天賦,儘管在成為畫家這條夢想路上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但他堅信永遠不要放棄敲門的勇氣,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Never try, never know.
燈影下,那細細描繪著紙上輪廓的背影,正是三永電熱的起始,那代表著近五十年經驗累積的身影,也揭示著傳承和延續的企業價值。
三永電熱,永遠秉持以客戶為師父之理念,傾心鑽研開發,只為提供卓越服務。
路寒袖(1958─)
本名王志誠,臺中大甲人。臺中一中、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於東吳大學就學時創辦「漢廣詩社」,出版《漢廣詩刊》,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臺灣日報》副總編輯兼藝文中心主任、「文化總會」副秘書長兼中部辦公室主任、文建會《文化視窗》月刊總編輯、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兼任教授、高雄市文化局局長等職。2014年12月,接任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林沈默(1959─)
林承謨,生於雲林斗六,現定居臺中大里。嘉義中學、文化大學企管系畢業、臺師大臺文所肄業。就學期間曾創辦《八掌溪》詩刊、主編《漢廣》詩刊, 歷任中國時報周刊編輯主任,現任職於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並成立蕃薯糖文化工作室,致力於推動母語教學。曾獲臺灣文藝獎、吳濁流文學獎、中華文學敘述詩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等。創作現以臺語詩為主,兼及小說、兒童文學,著有《白烏鴉》、《火山年代》、《紅塵野渡》、《林沈默臺語詩選》、《沈默之聲臺語詩集》、《臺灣囡仔詩》、《霞落大地小說選》、《夭壽靜的春天》、《唐突小鴨的故事》等作品。
李長青(1975─)
出生於高雄,成長於臺中,現定居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教系畢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文學碩士。曾任臺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曾任臺灣現代詩協會理事,《笠》詩刊編輯委員,《中市青年》主編。現為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董事,《當代詩學》社務委員,《臺文戰線》同仁,臺中市草湖國小教師,靜宜大學臺文系兼任講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生。詩作被譯為英、日、韓等多國文字,詩作手稿由國家圖書館收入「名人手稿系統」。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文建會「臺灣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國立臺灣文學館金典獎等。著有詩集《落葉集》、《陪你回高雄》、《江湖》、《人生是電動玩具》、《海少年》、《給世界的筆記》、《風聲》等。
@STUDIO文創中心島嶼文化耕作計畫,走進上谷關斯可巴,與自然一同呼吸,體驗泰雅文化故事。站在頂端,俯瞰大自然的變化,靜靜地,感受來自大地的包容。曾經,先人的智慧,經由口傳與器物流傳下來;而今,我們用愛與分享,低頭向大地學習,深入泰雅文化。
什麼是藝術和設計的邊際,設計能否是一種藝術展現?在簡潔的空間裡,試圖隨著林磐聳老師一起找尋生命泉源,一起看見台灣的美,一起探究藝術的本質。
@STUDIO文創中心島嶼文化耕作計畫,在藍天碧海綠地的蘭嶼,遇見充滿活力的蘭嶼孩童,深入島嶼每吋土地,找尋那獨有的、深刻的、情感的島嶼文化,讓我們認識蘭嶼,愛上蘭嶼,再見蘭嶼。
對每一個人而言,永遠有多遠,從來沒有人能給予答案。對自己而言,走向完美距離,也似乎從來都不夠遙遠。
面對這些難解的習題,只有在自己心中的那座島嶼,才可能找尋到一點蛛絲馬跡。
事物的成就感,源自於專注想做的事情能被肯定,在究方社裡,我們跟隨方序中找尋自我,學習的方法是什麼?
他告訴我們,只要不停的遇到問題,下一次就會有面對的勇氣。
對王俠軍而言,文創不僅滿足創意,而是尋找差異化,當理想能作為創作的指標,便能告訴我們方向。
當典注入更多創意,創意又何能成為一種信仰,且待我們細聽不同的文化面向。
旅行不只是一場旅行,是一個生命的學習之旅,也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癮。
我們跟隨黃韋維在承億文旅,以屬於這個城市的故事作為養分,從情感出發,去發現每一個在地文化的獨特性,找到各領域的跨界連結。
I just love shooting people of all shapes and sizes. 隨意穿梭、觀看、停留、再度行走,每一個動作、每一個鏡頭的捕捉,都是一種專屬於陳星伊的獨特道理。
從好奇發現每一個畫面的美感,在生活中找尋不一樣的瘋狂和刺激,蕭青陽的設計哲學,從聲音、感覺、影像,一步步將想法幻化成12×12方格裡的天馬行空。